乘燕赵雄风,展河北新貌,《非遗里的中国》好一幅“非遗图鉴”

淡然一笑2023-07-18  172

导读:大河之北,文化灿烂,山川壮美。有人说河北是中国地理的浓缩读本,也有人说河北是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瑰丽画卷。这样的赞誉并不夸张,毕竟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史就从这里开启,足见河北厚重的历史积淀。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如一幅细致的“非遗图鉴”…

  大河之北,文化灿烂,山川壮美。有人说河北是中国地理的浓缩读本,也有人说河北是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瑰丽画卷。这样的赞誉并不夸张,毕竟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史就从这里开启,足见河北厚重的历史积淀。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如一幅细致的“非遗图鉴”,带着观众深度感受河北的文化底蕴,更将非遗背后的匠心传承故事条分缕析娓娓道来。

乘燕赵雄风,展河北新貌,《非遗里的中国》好一幅“非遗图鉴”

  深度“非遗之旅”

  多维感知燕赵大地文化内涵

  《非遗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一档文化节目,在河北篇之前,节目已走过浙江、福建、江苏、云南、山西、四川、广东、湖南、内蒙古,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带领观众感知着中华大地的非遗魅力。

  有人说,《非遗里的中国》像是一本传递非遗知识的文化笔记,但在传媒柯南看来,它更像是一部携观众一同深度体验,多维感知文化内涵的“非遗图鉴”。比如最新播出的河北篇,我们就随着主持人和嘉宾的脚步,到燕赵大地开启了一趟体验感满分的“非遗之旅”。

乘燕赵雄风,展河北新貌,《非遗里的中国》好一幅“非遗图鉴”

  这趟“非遗之旅”有宏伟磅礴的气势。

  常山战鼓历史悠久,很多老一辈对二十多年前北京亚运会上的常山战鼓表演记忆犹新。在《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中,战鼓声再次响起,阵阵鼓点敲击着中国人勇往直前的气势,作为常山战鼓的非遗传承人,69岁的张书社更是将曾经只能口口相传的鼓点用自创的符号编辑成鼓谱,只为能够更好地传承,一句“希望我以后不在了,还能有人学会”道出了多少非遗传承人的守护精神。

  这趟“非遗之旅”亦有巧夺天工的匠心。

  节目中,9.9米长的蔚县剪纸作品《龙行天下》令人震撼,三年时间、每天三四厘米、200多万刀无一失误的精细入微更让人折服。非遗传承人周淑英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钻研剪纸艺术,仅刻刀就有二百多把,最细的刀仅有0.1毫米,“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郭沫若先生描述的正是蔚县剪纸分毫精细的匠人匠心。

  这趟“非遗之旅”还有人间至味的鲜美可口。

  人们常用“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来夸赞驴肉的美味,而驴肉火烧同样是来自河北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定火烧大火攻、细火焖、油盖顶、时间长;河间火烧色如金、酥如雪、形如书、薄如金,虽两地的驴肉火烧制作工艺不同,每一口却都是舌尖上带着历史积淀的“百年美食文化积淀”。

  还有历经20代传承的吴桥杂技,展非遗活力之美;千丝万缕编织中式美学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展非遗浪漫之美;毫厘成画蛋壳生花的蛋雕艺术,展非遗奇崛之美……《非遗里的中国》宛若一部生动的“非遗图鉴”,从不同视角铺陈着燕赵大地沉淀千年的文化内涵,亦为非遗赋能穿越时空的时代光彩。

乘燕赵雄风,展河北新貌,《非遗里的中国》好一幅“非遗图鉴”

  深挖匠心传承故事

  守护非遗根脉 绽放时代华彩

  《非遗里的中国》不仅是对非遗项目的展示,更是对非遗背后匠心传承故事的深挖。

  河北篇节目中,“定瓷三杰”的故事就令很多观众动容。人们常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来盛赞定瓷之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始于唐、兴于北宋的定瓷工艺早在元朝就已失传。

  20世纪70年代,“曲阳定瓷人”蔺占献、陈文增、和焕共同牵头成立“定瓷试制小组”,历经20年时间,才重新彻底复原定瓷烧制技艺,三人也因此被人称作“定瓷三杰”。节目中,三杰之一的非遗传承人和焕回忆起复原定瓷的过程至今仍旧历历在目。历史资料上除了文人墨客对定瓷的赞美,其他只字未提,三人从上山采原料到施釉试烧,再到对比上万块残缺瓷片,每一部都需要慢工出细活,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错、失败、重新开始,终于揭开了这尘封了八百年的定瓷“神秘面纱”。复原定瓷技艺的背后,是非遗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制瓷人的手在瓷胎上的一捏、刀在瓷器上的一落、釉色在窑火中的一变,造就了定瓷千锤百炼的文化质感,《非遗里的中国》传递的正是非遗背后,属于中国人的那份东方智慧与匠人匠心。

  对于非遗技艺,我们始于巧夺天工的颜值,忠于文化传承的内涵,更折服于长盛常青的创新时代价值。《非遗里的中国》不仅聚焦于非遗的守正,更放眼其紧扣时代脉搏的创新力和生活态。

  谁能想到,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运用的金丝键合技术竟与传统非遗“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有异曲同工之妙;米兰时装周的国际舞台,也绽放着原村土布织造技艺的风采;人民大会堂基座的浮雕,故宫、圆明园的雕塑艺术,处处都有曲阳石雕艺术的印记。

乘燕赵雄风,展河北新貌,《非遗里的中国》好一幅“非遗图鉴”

  截至7月16日,《非遗里的中国》前九期相关话题登上全网各平台热搜1126次,相关微博阅读累计35.3亿人次。节目相关长短视频累计点击3.82亿次,央视频平台累计播放超2145.9万次。《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也先后刊发评论文章,肯定节目的创新之姿和收视效果。

  这些收视数据,足以看出节目播出渐入佳境,影响力越来越大,得到观众积极好评并产生约定式的收视效果,品牌价值逐步显现。

  可以说,《非遗里的中国》是非遗里的艺术中国、文化中国,更是非遗里具有创新时代感的活力中国、青春中国。守护非遗根脉,绽放时代华彩,在一针一线、一砖一瓦、一篆一刻间,传递着传统非遗代代传承的文化魅力,更坚定着我们每个中国人心底的历史与文化自信。

本文来源:光明网文娱

展开全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fashion800.com/read-127121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zsl@163.com),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推荐图文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