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用八小时看《静静的顿河》

霸气的大虫2023-11-07  38

导读:朱一田  时隔四年,俄罗斯话剧《静静的顿河》再度于申城上演,历经一场长达八小时的观剧马拉松似乎已成为了特殊的文化现象。然而在商业宣传之外,回到戏剧本身,我更关注的是,远超观演身体极限的8小时演出时长,在艺术上是否必要?  小说原著140余万…

  朱一田

  时隔四年,俄罗斯话剧《静静的顿河》再度于申城上演,历经一场长达八小时的观剧马拉松似乎已成为了特殊的文化现象。然而在商业宣传之外,回到戏剧本身,我更关注的是,远超观演身体极限的8小时演出时长,在艺术上是否必要?

  小说原著140余万字的篇幅或许对时长有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首先,舞台表演与文字存在媒介差异,即便8小时也无力囊括小说的全部内容。故事情节仍要进行浓缩式处理,删减原著对顿河自然风光、战争以及心理的描写,集中在梅列霍夫一家,尤其是主角格里高利的命运上,本不需要8小时。

  一景到底的舞美设计,一物多用的导演语汇,功能明确的舞台区隔,自由灵动的调度方式,兼具写实与表现的舞台风格,都从叙事手法上提供了凝练表达、缩减时长的可能性。可见,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舞台形式,都不是妨碍将《静静的顿河》处理成正常戏剧时长的因素。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主创们觉得8小时是一种必要?

  原作情节并未满溢于演出,相反,大量时间被让位于抒情。演出始于哥萨克人民载歌载舞的群众场面,不承担叙事的功能,却还原了顿河的地方风俗。哥萨克民族的歌舞贯穿了整场演出,无论是格里高利结婚的欢乐时刻,还是人们因战争逐个死去的时候,使其成为了高于人物的象征性主角。正因其段落式反复出现,观众完成了8小时的情绪堆叠,歌舞越是愉快,就越反衬个人和民族命运在时代前的无常,也越是凸显哥萨克人民面对苦难的刚强意志,才让作品完整而具有了史诗气象。

  话剧表面结束于阿克西妮娅的死亡,实际上终结在格里高利将马刀扔进顿河的标志性时刻,个人悲剧升华成哥萨克民族对于战争的厌倦和疲惫。此时,观众与演员共度的8小时已经不单指演出时长,它所产生的身体疲惫感成为了和剧本、演员等并列的戏剧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演员没有8小时表演的疲惫,就没有人物状态,观众的疲惫则恰如哥萨克们的感受,由此抵达了文本之外另一种戏剧的真实。没有8小时的演出时长,也就没有了这部史诗的灵魂。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网娱乐频道

展开全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fashion800.com/read-131003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zsl@163.com),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推荐图文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