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闻博:中国综艺节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圈地运动”

千龙网2024-04-30  17

导读:“垄断”将成为2024年综艺市场的关键词,“放松”是接下来综艺节目创作的趋势,“联名”是当下节目策划创新的重要方向,“变现”是当下节目策划创新的重要思考。近日,「广电独家」对话中传博见创始人、节目模式研究专家吴闻博。据他判断,中国综艺节目市…

“垄断”将成为2024年综艺市场的关键词,“放松”是接下来综艺节目创作的趋势,“联名”是当下节目策划创新的重要方向,“变现”是当下节目策划创新的重要思考。

吴闻博:中国综艺节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圈地运动”

近日,「广电独家」对话中传博见创始人、节目模式研究专家吴闻博。据他判断,中国综艺节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圈地运动”。在电视综艺领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重点节目高举高打,围绕国家政策,联合国家部委,制作出的节目注重大信息量、强知识性。一线卫视的“内循环”主要体现在对艺人的垄断使用上。二三线卫视的“区域性”在于立足本地的人文地理等资源,生产相应的节目类型。在网络综艺领域,“圈地”首先表现在节目类型上,同时,平台和和头部综艺制作公司的“强绑定”也成为“圈地”的重要体现。他归纳道,“垄断”将成为2024年综艺市场的关键词,“放松”是接下来综艺节目创作的趋势,“联名”是当下节目策划创新的重要方向,“变现”是当下节目策划创新的重要思考。

吴闻博:中国综艺节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广电独家」:您如何看待当下综艺节目的发展环境?吴闻博:当下的中国综艺节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圈地运动”。在电视综艺领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占据国家阵地,突出国家声音;一线卫视注重“内循环”;二三线卫视注重“区域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重点节目始终高举高打,围绕国家政策,联合国家部委,制作出的节目注重大信息量、强知识性。这种局面在2024年还会延续,但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关系会从单纯的联合出品走入更为深度的合作,尤其是在文体领域,将有职场、竞技、合家欢等更多类型的节目出现。一线卫视的“内循环”主要体现在对艺人的垄断使用上:通过固定的综艺节目培养艺人,或者通过固定的综艺节目绑定艺人,让艺人具有更强的频道标识。二三线卫视的“区域性”在于立足于本地人文地理等资源,生产相应的节目类型。比如,北京卫视围绕颐和园、故宫、天坛等地标推出一系列文化节目,山东卫视围绕黄河和齐鲁设计出品《齐鲁文化大会》《黄河文化大会》,江西卫视围绕红色元素制作《跨越时空的回信》《跨越时空的旋律》,等等。网络综艺的“圈地”首先表现节目类型上——虽然在音综、真人秀两大领域依然竞争激烈,但围绕同一个主题形成三家对打的局面逐渐缓和,开始在节目人物的画像和受众群体上作区分。尤其是在中小体量的节目设计上,三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腾讯视频注重围绕双人关系来建构节目样态,比如《奇遇人生》的回归、《毛雪汪》的延续等:爱奇艺注重刻画人物群像,《种地吧》《露营吧》都是这一类型的体现;优酷则在喜剧类型上发力,除了老牌节目《火星情报局》,也将推出全新节目《万事顺意合家欢》等。网络综艺除了在垂类上的争夺,各平台和头部综艺制作公司的“强绑定”也是“圈地”的一种体现,比如哇唧唧哇和腾讯视频,鱼子酱、米未和爱奇艺等。所以2024年我们会看到大量“综N代”节目的延续,不足为奇。「广电独家」:以上这些变化将给综艺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吴闻博:最重要的影响可能是制作公司会在2024年重新洗牌,“垄断”正成为综艺市场的关键词。

吴闻博:中国综艺节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圈地运动”

头部制作公司基于已有资源和平台的“强绑定”,一方面会继续“综N代”的生产,一方面也开始尝试短视频向或不同类型节目的策划,但不会离开自己的资源优势。小型制作公司基本解体成自由导演群体,成为头部制作公司制作人员的外部补充。相比之下,既没有和平台“强绑定”,也缺乏独有资源的中型制作公司,将会面临极其尴尬的生存状态:在资金充裕的综艺节目中,还有可能成为头部综艺制作公司的供应商,也就是节目的丙方;而在资金并不充裕的综艺节目中,竞争优势甚至还比不过独立导演。这种局面在卫视平台上同样存在。卫视的节目原则上会由本台的子公司承制,再以劳务派遣的方式招聘独立导演来补充制作力量。 ▍进入“人物即模式”新阶段 「广电独家」:在您看来,今年的综艺节目会有哪些创新?吴闻博:2024年的中国电视综艺还在追赶模式的余晖,但网络综艺已经完成了去模式化的进程,进入“人物即模式”新阶段。“AI介入”是2024年中国电视综艺最大的亮点。这一尝试,首先是由韩国综艺《PD不见了》完成的。湖南卫视在《我们仨》中紧跟着推出了AI导演,暂且不论效果如何,也算是国内首次对AI介入综艺的尝试。这得益于近年来中国电视综艺始终把最新科技的应用放在首位。

吴闻博:中国综艺节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圈地运动”

“人物即模式”正在成为当下小屏综艺创作的基本依据——选择人物关系尤其是明星关系为节目内核,套取竞技、生存、旅行等节目类型的外壳,进而完成一档综艺节目的设计。比如优酷的《盒子里的猫》虽然是剧情闯关类型,但是核心看点是“极限男人帮”的再聚首;腾讯的《现在就出发》以“沈腾和他的朋友们”为看点核心,套用了旅行的类型;爱奇艺的《种地吧》完全可以视为“团综养成”的田野版。职场、情感也是人物关系套取的重要类型,比如《offer》系列、《半熟恋人》等。在这方面,韩国今年推出了《恋爱兄妹》——这档隐藏兄妹身份为对方送出爱情助攻的节目,就是在以兄妹关系为核心,套上恋爱和推理的外壳。我估计《恋爱兄妹》模式应该很快会在国内落地。「广电独家」:您认为“人物即模式”这种创新方向将给节目创作带来哪些启发?吴闻博:“人物即模式”的设计依据更为灵活,对明星、名人的依赖性更高。

吴闻博:中国综艺节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圈地运动”

大屏端的设计依据一般会从政策、技术、文化三个方面切入,相对来说属于重操作,但是两个方向都注重节目的治愈功能,或者说是对生活真实的关注。对于小屏端来说,“人物”应该更多地从明星、名人转移到生活各领域的代表人物,在职业、身份的垂类上寻找节目的设计点。对于大屏端来说,“政策、技术、文化”需要更为鲜活的事件载体,所以带有新闻属性、纪实属性、实用属性的节目会是重要的类型。体育竞技类节目会因为2024年是体育大年而泛起波澜。但如果只是单纯做竞技,不会有太大影响,仍然要立足人物关系,套取体育竞技或延伸为生存挑战的外壳,比如《全员加速中·对战季》以“快男”的人物关系为核心。尤为重要的是,2024年会成为中国综艺的“算力元年”。算力原本是信息领域数据处理能力的形容词,但随着 AI进入综艺且日益成熟,科学技术在综艺节目当中的应用将会改变,从传统的制造视效功能进入控制节目进程、影响人物行为的设置。“人机对战”将不再是科学类节目的专属,而将会在竞技游戏乃至旅行真人秀等节目当中大量使用。这也会对中国综艺的互动性设置,在直播之外,提供新的思路。 ▍“放松”是综艺节目创作的趋势「广电独家」:接下来,您预计综艺节目将呈现怎样的创作特点和发展趋势?吴闻博:“放松”会是接下来综艺节目创作的趋势。

吴闻博:中国综艺节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圈地运动”

一是节目的说教味进一步降低,有趣、提供消遣等将成为节目的主要功能。二是户外旅行节目占据主流。在“露营热”过后,亟待一个新的休闲生活的方式成为节目载体。半跑马拉松、慢骑、攀岩、霹雳舞都可能成为节目,提供给当代年轻人新的周末出行清单。三是30分钟体量会成为很多节目的选择。即便是大屏端节目,也会考虑将50分钟、80分钟的节目,通过环节设计,拆分成25—30分钟一个大段落的形式,降低节目内部逻辑关系,让观众能够随时进入,并能够在新媒体端独立呈现。原因在于,资金短缺导致头部综艺的体量下降至3000万—5000万元的区间,体量在800万—1500万元区间的综艺节目成为主流。同时短视频修改收视习惯,导致长综艺的生产必须去逻辑化,更注重段落化的设计。四是选秀方式将会在某种合理概念的包裹下再次出现。选秀是综艺节目吸引观众最重要形式之一,虽然有政策的限制,但是选秀逻辑会被应用在各种职场领域,比如文艺领域的歌舞院团选拔。五是大屏和小屏的风格将会进一步细化。大屏节目更注重新闻性、地域性。新闻性是“新闻立台”对综艺节目的延伸,是大屏节目权威性的体现,也是大屏节目吸引观众的重要支点;“地域性”是各平台策划节目的重要起点,也会成为平台节目的重要标识。小屏节目更注重“伴随感”,“下饭综艺”的效果会进一步强化,聊天、户外休闲、找工作、做美食、谈恋爱会成为吸引年轻人的五大综艺元素。 ▍“联名”&“变现”「广电独家」: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您认为内容行业应如何应对?吴闻博:“联名”是当下节目策划创新的重要方向。综艺节目的变局,要求内容创作者不能把思考空间限制在“专业垂类”领域,而是要基于领域的基本规则,融入“跨界”的元素,形成“联名”效果。

吴闻博:中国综艺节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圈地运动”

比如联名体育。2024年是体育大年,赛事有奥运会、澳网、F1、足球亚洲杯、冬青奥会等,很多平台都在策划和体育相关的内容,但如果只把内容设计停留在体育竞技方面,那么节目基本上就是一种风格。我们不妨拆取体育中的元素,尝试各种联名,如:“歌舞+体育”,将体操、花式篮球、街舞等体育项目和歌舞相结合;“旅行+体育”,将全新生活方式和攀岩、骑行相结合……以不同的视角切入体育,就能实现内容的创新。特别是要做好文化节目的“联名”,把“文化”概念落实。如“文化+体育”,深入挖掘体育项目、赛事中的文化、文艺元素及场地;“文化+旅行”,注重消遣性、治愈性和人间烟火的氛围营造;“文化+职场”,按照职场领域划分不同区域,在传统的职场竞演、职场选拔等纳入职场文化的概念中设计。“变现”是当下节目策划创新的重要思考。长尾效应是短视频对长综艺商务冲击的体现。短视频对品牌变现更直观的呈现,导致品牌的呈现空间从大屏的单一主体扩展到与大屏相关的活动、小屏内容等。因此,现在的内容生产已经不再纯粹,而必须考虑商业变现的可能,甚至要把商业逻辑作为节目设计的起点。职场类节目在最近一两年的持续“出圈”,除了因为职场话题的关注度高、能触碰当下的社会情绪外,更是对品牌的直接曝光。有效地将品牌的文化内涵通过选拔方式、业务体验等方式传递出来,这种软性的品牌宣传要比单一的标识露出更受商家欢迎。更重要的是,从商业逻辑出发设计综艺节目大大增加了综艺节目的“出圈”可能。 ▍文化节目:从“画面”到“生活”「广电独家」:您参与了不少文化节目的策划制作,如何看待此类节目的发展困境与创新尝试? 吴闻博:文化类节目一般会采用跨时空视角,注重挖掘节目载体的历史纵深,在古今对比中凸显传统文化的智慧,比如《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中国”系列,以及凸显制度的优越性,如《山水间的家》等。

吴闻博:中国综艺节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圈地运动”

文化类节目偏说明文体,带有很强的专题属性,信息量大,知识含量高。近几年的文化节目探索出“影视化”“歌舞化”“置景化”“科技化”四种呈现方式,制作出大量的视觉奇观。比如《中国考古大会》首次采用XR技术再现考古现场,《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将话剧表演搬上荧屏,《舞千年》《奇妙游系列》的歌舞短剧化呈现,《非遗里的中国》以实景和置景相结合的“街区”创作,等等。这些创作完成了从“文字”到“画面”的过程,有效传递出文化的审美功能,但还是需要继续解决从“画面”到“生活”的关联,强化文化类节目和日常生活的贴近性,以达到文化的治愈功能。可以说,目前的文化节目的创意设计基本上采用“公共视角”,观众是旁观身份。而文化节目的创新,应该从公共视角转移到私人视角,注重放大个体中的文化元素,通过规则限定,建立普通人和文化艺术的关联,实现文化艺术疏导治愈社会情绪的目的。这就要求文化节目应该将节目的载体从传统的“典籍”“诗词”“非遗”等文化意象,扩展到体育、职场、旅行等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用人物生活需求、人物日常行为诠释文化的内涵,用“诗意的生活”理念代替“诗歌的解读”方式。

文:「广电独家」杨 余

展开全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fashion800.com/read-135037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zsl@163.com),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推荐图文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