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道精深,《香山之夜》这样回望历史

莫念莫殇2022-07-15  54

导读:◎李征  大戏看北京  中国百年话剧史,仿若镜像,折射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艺术撞击、交流的发展轨迹。而在这百年间,占据中国戏剧舞台支配地位的戏剧思潮无疑是现实主义。《香山之夜》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基础上大胆尝试创新,迈出了坚实一步,是诗化现实主…

取道精深,《香山之夜》这样回望历史

  ◎李征

  大戏看北京

  中国百年话剧史,仿若镜像,折射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艺术撞击、交流的发展轨迹。而在这百年间,占据中国戏剧舞台支配地位的戏剧思潮无疑是现实主义。《香山之夜》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基础上大胆尝试创新,迈出了坚实一步,是诗化现实主义的又一次升华,实现了当代戏剧审美的新突破。

  驰骋想象

  20世纪30年代,曹禺和夏衍是诗化现实主义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曹禺的《雷雨》和《日出》,分别以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作为切入点,探究人生困境,揭露旧世界、旧制度的罪恶,抒发沉郁、激荡的诗意情怀。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是将视角凝聚于时代风云在人物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的深刻影响上,上演了一部小人物的生活交响曲。

  而话剧《香山之夜》则是在100分钟的时间内,仅仅通过两位舞台角色,就深入历史深处,展现“中国革命史”这样宏大的主题,通过回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通过蒋介石投机性选择和毛泽东对于人民立场的坚定,表达出“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深刻内涵。该剧以最少的人物形象,驾驭如此庞大的主题,体现了剧作者对历史画卷、时代生活强大的挖掘能力与艺术创作力。

  在内容表现上,剧作者没有将关注点放在话剧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场面的惊心动魄上,而是借鉴布莱希特式“叙述体戏剧”方式,同时,在历史的缝隙中驰骋想象,充分利用戏剧舞台的假定性,采用毛泽东与蒋介石“跨时空对话”这样一种独特的富有诗性的戏剧舞台表现手法,来呈现波澜壮阔的大历史构架,朝向意义的纵深掘进。剧作者大量研读史料文献、传记,经过审视、过滤、发酵、升华,把对那个时代的整体认知、那个时代背后的理性规律、那个时代人物的体察与直觉,传达得出神入化,开创了戏剧审美的新范式。

  保持清醒

  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成功反映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英雄业绩的话剧作品《万水千山》,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作品《中国,1949》,再到《红色的起点》《共产党宣言》《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献礼建党百年的革命历史题材话剧作品,宏大主题与较大的演员阵容似乎总是标配、相伴而生。

  与这些剧作不同,《香山之夜》另辟蹊径,没有在“大而多”上做文章,而是在“精而深”上下工夫。全场只有二位演员,人物设置借鉴了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表演技巧,要求演员在表演时不是完全化身为角色,而是表现、解释角色。演员在舞台上,时而是历史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时而是演员本身,让演员和观众都保持清醒的分析判断。

  剧中台词既有演员评说,又有人物对白、人物独白。既让观众体会到了作为演员深入生活、体验角色、创作角色的投入,比如饰演毛泽东的演员王斑,体验毛泽东生吃辣椒的细节,王斑和方旭按照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喜好选择喝浓茶和白水的细节;又让观众领略了重要历史人物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不同性格、不同世界观、不同思想境界的差异。毛泽东的那种恢弘气度、从容智慧与细腻情感,蒋介石那种志在必得和失败后的孤独、落寞与不甘,通过大量的人物对白、意识流式的人物独白予以展现。在这之间,还穿插了演员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和评议,这种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切换、人物与人物之间超越时空的对话和大量内心世界的展示,有效缓解了因人物精少而有可能产生的单一与枯燥,细腻和丰富了舞台表现,更重要的是,将观众引入对历史问题的审慎思考。

  著名剧作家洪深曾言,“话剧的生命,就是对话”“话剧表达故事的方法,主要是用对话”。洪深强调了“对话”在现代话剧构成中的重要作用,而《香山之夜》更是践行了“对话”的这一重要作用。在这里,演员强大的台词功底与对人物角色张弛有度的精准把握,通过“对话”对于人物角色细致入微的刻画,通过意识流式“独白”,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战栗与碰撞,让我们看到了剧作者对人物把握的自如与张力。

  离形得似

  戏剧的生命必须通过舞台才能实现。“日月云电,有光有影;风雷泉雨,有色有声”,历来是现实主义话剧艺术的“写实性”特征所在。剧作《香山之夜》的舞台设置将话剧写实性基本特征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布景结合,中景是毛泽东与蒋介石分别在北京香山和奉化溪口的卧室,前景是中国戏曲常用摆设一桌二椅。布景简约,离形得似。

  在此基础上,剧作者对整个舞台环境进行了个性化诗意渲染,将多媒体引入戏剧,作为时代背景呈现和氛围渲染;将毛泽东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为贯穿的主旋律,在适当的气口两次引入京剧选段。同时,通过灯光分割出不同的表演区,运用灯光表现人物或孤独或苦闷的情绪……话剧通过诗化、写意、内心外化等手法的运用,融入诗词、京剧,配以灯光、音乐、影像多媒体等多种舞台手段,使戏剧的意蕴内涵和形式元素更为丰满深广,拓宽了戏剧的表现视野,使全剧更具戏剧审美的诗意表达。

  剧作家梅特林克认为,戏剧应当表现日常生活中人们没有机会和力量看到的,“面对日益物质化、世俗化的世界,艺术应当表现看不见的、超人的和永恒的东西,应当具有超凡的精神价值”。《香山之夜》以诗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前夜这一攸关中国未来走向的重大历史时刻,通过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位历史人物的超时空心灵对话,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

  “回首历史,亦是为了找到现实的精神支撑。”剧作家秉持着一种“大忧患意识”,以开阔的视野、深邃的目光,吸收了西方现代派、传统戏曲艺术形式,结合当代多媒体技术,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复兴进行了一次文化深思,警醒世人以史为鉴。话剧《香山之夜》对于当代戏剧审美的突破,为话剧界注入了一种新思路,为革命历史题材话剧提供了一种新尝试。

  图片来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网娱乐频道

展开全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fashion800.com/read-23805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时尚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时尚生活网(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zsl@163.com),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为您推荐


推荐图文


相关阅读

最新回复(0)